李庄游记

大江大海 阅1896
    李庄设镇于明朝,时值其成为长江沿岸的重要码头之一。李庄镇也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重要的移民口岸。接纳了来自湖广、福建、广东等地的大量移民,并逐渐发展成为川南地区的商业重镇之一。
    在抗战时期,1940年,获闻国立同济大学正为迁川觅址的李庄开明士绅罗南陔向同济大学发去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报,力邀其迁往李庄。同济大学于1940年秋迁往李庄,随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文化科研机构也于1940年冬内迁至此。
    当时人口仅3千左右的李庄,接纳了约1.2万内迁的学者、学生,包括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陶孟和、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李方桂、梁思永在内的众多知名学者云集于此。居于李庄期间,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集《六同别录》,董作宾完成了《殷历谱》,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李庄成为战时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四大文化中心。

孔子当年说:礼失,求诸野。显然,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礼的根源,并不一定保存于繁华之地(如城市),往往保留于淳朴古老的乡村中。在中国古代的乡村,始终活跃着乡绅的影子,正是那些血液中流动着中国文化的乡绅们,将文化的精义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今天去观看星散于各地的种种明清大院,那都是乡绅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古老的乡村文明,正是由一代一代具有传统知识与怀抱,取得生活与思想自由的乡绅们创建出来的。
      正是当年李庄的一众乡绅,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李清泉、罗伯希等,出钱出力腾房腾地,让这三千人的小镇接纳了一万多外来人口,而李庄乡绅当初的卓见:“该校(同大)迁来之后,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益不小”。小小李庄,在烽火岁月,竟然奇迹般地拥有完整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无不一备。这样的景观,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一大批李庄的平民子弟,在此获得优秀的教育机会,并成为专业人才。出身农民的罗哲文考入营造学社,在梁思成的指导下,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著名学者。成就非凡的文献学者逯钦立,则与罗南陔第九女罗筱蕖结为伉俪。 
      在这些外来人员离开后的四年后,这些乡绅的际遇令人唏嘘。不知道受到这些乡绅巨大恩惠的大知识分子们知道后作何感想。礼失,诸野仍可求乎?








√最后编辑于2021/7/2 0:06

4条评论
未登录!
飘╰☆╮V2021/7/5 17:18
飘╰☆╮
我住在曾是抗战时期的省会城市,如今是国家级抗战遗址群,这儿有国立福建音专、国民党台湾党部旧址复兴堡、渡头宅(羊枣被捕处),抗战时期福建省卫生处、高等法院、福建农林大学等,几乎都是乡绅的房屋,得到当地人民的全力支持。历史的厚重与沉淀,感谢分享!
ps:好怀念当年的旅游版块,一个可以享受视觉盛宴,让身心放松的地方!!!
回复:下次去福建时一定去看下。握个爪~2021/7/5 18:25
一笑2021/7/3 2:48
谁去关心历史的真假呢?不看也罢。
回复:有人不是说了吗:没有记忆的民族,也就没有未来。2021/7/3 7:13
乡村佳人V2021/7/3 0:05
还是喜欢看愤青舌战秀色个别人士,你不当秀色的监督员可惜了
回复:你们越来越无趣,女怼男不够,开始集结去群殴。2021/7/3 0:26
临海听涛V2021/7/2 9:56
当年的愤青,如今要把秀色改版成去哪儿、马蜂窝吗?
回复:原本不就有旅行板块,何况自言自语,下自成蹊。2021/7/2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