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春”

中流自在心 阅1142

原来微博大v.肉唐僧
去年开讲了一个“说春”系列专题

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一、一夫一妻制到底是不是源自人类的天性?
二、婚姻制度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三、到底要不要相信爱情?

读,再读,再三读,依然很有启发,便想到分享给秀友。


【一】

先说第一个——一夫一妻制是不是源自人的天性?

这个问题,有很多假说:
多父理论、居家父亲理论、糖葫芦理论、女性间隔理论……
针对一个问题能搞出这么多理论,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没有一个理论是绝对靠谱的。
这就像癌症,正因为治不好,所以声称对它有效的药物才很多。
如果真有什么药是有效的,那其他药物早就被灭了。

对史前人类社会,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
一种是霍布斯式的,认为采集-狩猎社会暴力水平很高。食物紧缺,导致了一切人与一切人开战的状态;
另一种是庄子式的。认为采集-狩猎社会,采到果子就吃,采不到果子就饿死拉倒。

如果吃的不够,那人们一定是分头去找。吃的越难找,人就越分散。
走出600多米才捡到一个金丝小枣,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你吃了就得了呗,举着小枣找人去打架,理由是什么呢?饿疯啦?更何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采集社会的食物是丰裕的。
所以,反而到了季产年吃的农业时代,稀缺才成为常态,战争才成为常态。

对史前人类社会两种不同的猜想,在婚配制度上也形成了类似的两条路线之争。

类霍布斯派认为食物靠抢,女人也是一样——男人通过武力决出输赢,赢家独占所有女性,输家打光棍。

类庄子派则认为,史前人类社会不仅食物足够,性供给也是足够的。
在所有的猿中,我们人类和倭黑猩猩DNA最接近,所以我们史前的性行为模式和倭黑猩猩也一样,是群交的。
男人们不抡胳膊,而是举办精子大赛。这样,就避免了暴力。

这两种观点,我当然是支持庄子派的。
我认为,史前人类不是一夫多妻的,更不是一夫一妻的,而是多夫多妻的。
不然没法解释男人会存在精子大赛,为什么射精需要抽送230秒,为什么阳具要进化出一个冠状沟。
也没法解释女人的身体进化为什么如此响应精子大赛,比如持续接受性交并拥有多次性高潮的能力等。

我认为,一夫一妻制和人类天性没有一毛钱关系。
它只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进入父权制社会之后的一个制度安排。
一夫一妻是手段,按照男性血缘传递财产是目的。

《亚当夏娃在拂晓》里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农业是人类历史上的决定性事件,一个造就现代人类的转折点。农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超过对火的控制、《大宪章》、印刷术、蒸汽机、核裂变。也许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这么重大的事件了。农业改变了一切……它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性生活。采集部落的人的性生活反映了一种分享和互补的精神,而农耕者的性则是偷窥、压抑,和对繁衍的关注。”

至于有人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天性,会向一夫一妻自然“弯曲”。我觉得他真的是在胡说八道。

我只说两条反驳的理由:

不管在哪个一夫一妻的国家,任何一个已婚者非自然死亡,警方都自动将其配偶列为第一嫌疑人;

美国色情业收入超过CBS、NBS和ABC收入的总和,也超过职业橄榄球、职业棒球、职业篮球收入总和。男人们在脱衣舞酒吧给脱衣舞舞娘的小费,远超过他们在百老汇、歌剧院、芭蕾舞、爵士乐、古典乐和电影院里花费的总和。同时,婚内的性生活却越来越少。

一夫一妻造成的性厌倦,不仅导致了夫妻彼此的禁锢,更造成了彼此的怨恨。
有没有恩爱一辈子、一点儿痛苦都没有、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夫妻呢?
荣格说:“有!但夫妻双方必须同时付出精神发育迟滞的代价。”
什么叫精神发育迟滞啊?老话说“傻人有傻福”。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果我们生而不幸,并没有成为一个傻瓜,可怎么办呢?

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认命,一辈子也不长,忍忍就过去了;
另一个办法是拿出勇气去正视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很多人试了很多的办法,比如偷偷摸摸地通奸(含网络交友,如秀色),比如法郎吉,比如性解放运动,比如砂岩俱乐部,比如奥奈达。
但是从效果来看,似乎都不咋靠谱,还不如忍着呢。

费舍尔的糖葫芦理论,认为人还是忠贞的,只不过对配偶的排他性忠诚只能维持18个月。
这就像我们对待苹果手机的态度——苹果每出一款新手机,我都换一个。
如果是按这个逻辑的话,那王思聪每三个月换一个女朋友,每个女朋友都是网红脸,每个女朋友都是21岁,每三个月内他也绝不劈腿。
这个打法,女人们能不能接受呢?

有一次,我家隔壁王太太跟我说:“我家老王对我可好呢,知道我讨厌抽烟,上个月努力戒烟达到599次!”
要说老王真是个人才,一天一包烟,一个月600根,跟媳妇说两根烟之间就算戒一次,把媳妇哄得高高兴兴的。

如果费舍尔改变了一夫一妻的定义,宣称有先有后的换偶也算一夫一妻。
这个说法,和我家隔壁老王声称两根烟之间就算戒一次一样,并没有什么智力含量。
遇到个比隔壁王太太稍微聪明点儿的,就不管用了。

这说的是第一个问题:一夫一妻是不是人类的天性?
我认为,不是!


【二】

婚姻制度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二个问题,婚姻制度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个,在阿伯特的《婚姻史》一书里已经有提到:
在欧美,婚姻已经成为少数人的选择。
而且,结婚人口的比例还在持续下降中,目前看不到反转的迹象。
虽然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数据,但是用离婚/结婚率来倒推的话,我觉得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处于婚姻之外,可能也已经成为现实。

对于婚姻制度今后怎么变化,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看到以下几个现象:

婚姻概念的持续泛化。
我们已经亲眼看见了同性恋结婚成为事实。
我觉得我们还能看到多人婚姻合法化。
喜欢斗地主的就是一夫两妻或一妻两夫、喜欢打麻将的就两夫两妻。是这么个路子。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最可能率先突破的国家是加拿大。

性与婚姻分离已经成为普遍的现实。
如今,人们婚前和婚外的性越来越多,婚内两口子的性反而越来越少。
性与婚姻分离后,生育和婚姻分离也成为必然。
这将倒逼各国政府,迅速完成从传统国家的公共丈夫,向现代国家的公共父亲的转型:
也就是,对所有孩子提供无差别补贴。
而一旦国家越过父亲直接为妈妈和孩子提供补贴,婚姻制度也将加速崩溃。

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会发生变化。
婚姻的基石,渐渐地从爱情,转为亲情和合作抚养孩子。
也就是,反而是向传统婚姻观回归。
婚姻是好的,爱也是好的,但是为了爱而结婚,我觉得只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短暂的精神错乱。
罗宾·贝克在《未来的性》中畅想——
今后的人们是和认识的人做爱,和不认识的人生孩子。他这个想法我认为实操性很差。降低对配偶性忠诚的要求,换取婚姻的稳定性,以达到合作养孩子的目的,这个成本更小。


【三】

最后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有没有爱情?

我觉得我们人类是有爱情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很硬的证据是,陷入热恋的男女,激素分泌会大大增加,主要是加压素和催产素。

在动物身上,比如说羊,催产素的分泌,会帮助羊妈妈锁定自己的宝宝。
那在人身上,大柱子爱上翠花之后,加压素和催产素一分泌,金泰勇从韩国跑来跟大柱子说,“我拿汤唯跟你换翠花,干不干?”
大柱子说“不干!”
这是啥?这就是爱情啊!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这样疯狂过呢?谁不曾有过大柱子这样的情感经历呢?

我觉得,我们不但的确相信爱情,也应该相信爱情。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卑微如尘土。
一辈子的日子里,只有在陷入爱情的那短短的几个月里,才觉得人生值得,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是,“拿汤唯来换我家翠花我也不干”的狂热,只能维持18个月。
爱情太短,活得太长,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我看来,互联网实在是爱情的天敌。
互联网把我们的人生变成了塔里木河,还没流到海边,就干涸了,耗尽了。
今天的我们,便利太多,欲望却太少。
我们其实不是不相信爱情,而是失去了内心的激情,不再有能力陷入一场爱情了。
(混秀色的老人很认同)

随着禁忌和压抑的解除,“怎么都做”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对什么都没兴趣”。
我们失去了对意外的向往,对未知的好奇。
我们每天坐地铁上班,每天点三次外卖,每天坐地铁下班,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刷刷朋友圈,点几个赞,酣然睡去。今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后天。

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们人类不仅是有性繁殖的物种,更是社群性的动物。
我们的快乐,需要被另一个人赐予;
我们的人性,需要被另一个人唤醒;
我们的良知,需要被另一个人证成。
对抗无聊和厌倦,不仅需要我们,拿出当年对抗压抑和禁忌时同样多的勇气,我们也需要和另一个人携手同行。


当然,我也可以用罗曼·罗兰那句用滥了的话为自己开脱:“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太太平平地,过一辈子都不需要英雄主义的生活,那该多好啊!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聊这个问题呢?
因为长久的爱情实在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
如果你以后悲伤了,难过了,我希望这个专题会是一个稍微管点用的安慰吧。


对肉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肉唐僧,网络还有他的故事。


√最后编辑于2021/8/22 22:27

0条评论
未登录!